善导大师(613-681年),其他史料中亦作“善道”之谓。俗姓朱,而俗名已无从考据。史料所载,为齐州临淄(今山东临淄县)人(另一说法,为泗州人);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(613年)。唐高祖武德六年(623年),在大师十岁时,依密州三论宗学匠明胜法师出家。
一、社会背景介绍 隋大业九年,隋代当政者隋炀帝杨广(569-618年)正踌躇满志,心得意满的开创自己的帝国盛世,一方面大兴土木,大干快上“世纪工程”——开凿京杭大运河,全国数以万计的农民被征集、参与国家世纪工程的建设。另一方面,密集的调兵遣将,各路汇集百万大军于涿郡,加紧军备,日夜不息,训练军事力量,并召募百姓为骁果,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。自己准备御驾亲征、第三次征伐高句丽。最终,这次征伐的结果以失败而归。经过这次战争,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甚重。
这个时期,可以说是整个隋王朝国内政治氛围达到高度紧张之时。以至于导致全国各地,时不时有零星的起义与反抗的呼声。如史料记载,大业九年(613年),杜伏威(?-624年,齐州章丘人)与辅公祏(?―624年,齐州临济人)率众起义。杜伏威是隋末群雄之一,归唐后封吴王,后因辅公拓谋反受连累含冤而死。杜伏威投降后,辅公拓仍然坚持斗争,后来自己建国称帝,成为唐初农民战争中众望所归的、最后一位有影响的起义领袖。而隋末农民大起义,以三征高句丽为最要原因。
大业十年(614年),隋炀帝,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,第四次攻打高句丽。这次不仅严重削弱了隋朝国力,还导致民不聊生,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,至大业十一年(615年)隋末各地陆续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,如王须拔起义、魏刀儿起义、朱粲起义,从此之后,隋军在全国各地与起义军陆续进行连年的征战,使隋朝统治从几近崩溃的边缘到了失控的局面。一直至隋大业十四年(618年)三月,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。李渊在长安废杨侑(隋恭帝)称帝,建国号唐,改元武德,是为武德元年。随后至武德六年,唐王朝以秦王李世民为主的大军又陆续展开一列平叛,先后荡平了王世充、窦建德、刘黑闼的军事割据势力。
善导大师出生地临淄城,在隋代时,乃属齐国故城,即今属山东淄博。临淄的历史极为悠久,相传伏羲、颛顼都曾在这里活动。此后为爽鸠氏、蒲姑氏等部落的聚居地。周朝建立后,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姜尚(姜太公)分封至此,建立了齐国,都城称为营丘。后第七代齐献公因此地濒临淄水,而将营丘改名为临淄,此后临淄之名一直延续至今。
齐国是周朝时的东方第一大国,久受周礼文化与儒家文化熏习与影响;东周时的临淄文化昌盛,孔子曾来闻韶乐,孟子也曾在齐国担任客卿。战国时更设稷下学宫,以招徕诸子百家来此讲学辩论、著书立说,荀子即为稷下的祭酒之一。春秋战国时,临淄作为“五霸”、“七雄”之一的都城,历史上极为繁荣。
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,共延续了八百余年历史,直到被秦国所灭。秦置临淄县,属齐郡。秦末,汉高祖刘邦封元帅韩信为齐王,都临淄。韩信死后,刘邦又将自己的儿子封为齐王,建齐国,治于临淄。据史载,当时的临淄约有十万户人家,依然是东部地区最大的城市。及至晋代,临淄多遭兵祸,政权更迭频繁,其中后燕曾短暂地建都于此。南北朝后的历代,临淄先后属齐郡、青州、益都府、益都路、青州府等管辖。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(596年),撤高阳县,复立临淄县。还属齐郡,仍治临淄城。
隋大业九年(613年)时的临淄城,仍然一再遭受兵祸,大小战争不断,造成人们流离失所。《读史方舆纪要·卷三十五·山东六》《卢冒地理志考证卷第六》等均载,“隋复置高阳县,大业初废。”另据县志所载,临淄治下的高阳城因这一年的战乱遭受严重破坏而废城,旧址沦为村庄即现在的高阳村。
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(623年),善导大师10岁时,随着逃避战乱的亲人来到密州(今山东省诸城)生活。
密州,又称为诸城,因夏商时,境内有“诸”国而得城名。密州,也称高密,又作东武、龙城。位于今山东省东南方,距今是一座拥有4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城市。在古代密州可谓是人杰地灵、名人辈出。上古明君舜帝、春秋七十二贤之一公冶长皆是在此地生人。据史料记载,古时密州的今指有两种:1,密州,始设于隋朝的州,在今山东省境内,指山东省诸城。2,密州,唐朝武德年间短暂存在的州,在今河南省境内。
隋开皇五年(585年),改胶州为密州,取境之密水为名,治东武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改东武县为诸城县,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,县属密州,仍为密州治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,改密州为高密郡,诸城属之,并为郡治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,改高密郡为密州;天宝元年(742年),改密州为高密郡;乾元五年(758年),复为密州。县因变随属,互为治所。
善导大师的童年就是生活在战火连连,动荡不安的年代,自己亲身经历与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悲苦,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,对于国土危脆,人命无常的观念,具有深刻的体悟。在佛教文化浓厚的环境下则很容易激发他出离尘寰的道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