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此来看,郭象《庄子注》竟比《庄子》还明晰多了。那么《庄子》原文的暗示,郭象注的明晰,孰胜孰劣呢?所谓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在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卷二十二所云:“曾见郭象注《庄子》,识者云:却是庄子注郭象。”
诚如中国佛经“四大翻译家”之一的鸠摩罗什曾说,“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。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,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。”
可见,如果不明白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,那么只能阅读中国哲学译文的人,就完全丢掉了文字所带有的暗示性;这将意味着丢掉了文字之外的外延内涵。
总之,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所暗示的意义几乎是无穷的。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、警句、比喻、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。中国文学、哲学乃至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,诗歌、绘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,无不是具有。
这正因为中国文字属于表意文字,而中国哲学具有感性、随意、含糊、暗示的特点,那么中国文化与哲学家的言论、文章之所以不够明晰,就在于“言外之意”的外延内涵。
时维
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|